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手機選單
:::

歷史沿革

    美濃先民前來開大庄頭墾的歷史,根據各種史料記載,可溯自西元一六九八年左右,當時來自中國廣東嘉平鎮等各地的先民,自麟洛河逆流而上,再沿隘寮溪下游至武洛間開墾,使武洛變成大庄頭。但是,因武洛水患多,先民乃希望另覓福地定居。

    當時,武洛右堆統領林桂山、林豐山兄弟,因剿平吳福生之亂有功,向鳳山令錢沬氏申請開發美濃,當時美濃仍屬禁墾區。直到乾隆元年即西元一七三六年,清政府才准予進入開墾。當年的秋天,林氏兄弟率武洛庄民至美濃,定居在靈山、雙峰山、月光山的山麓之下,總共有十六姓、建二十四座夥房,當時命名為「瀰濃庄」。

    廣興部落先民開墾之初,胼手胝足,篳路藍縷、以啟山林,並共同抵禦原住民之侵擾,克服飲水不足等難題,備嚐艱辛。次年,鎮平縣的涂百清率同鄉二十多人至龍肚庄拓殖,再次年劉玉衡引一百五十多人墾居在九芎林竹頭角即廣興部落,乾隆十三年即西元一七四八年,李九豐在中壇拓墾,則美濃全區即已然成形。

    當時,瀰濃庄設有管事,以處理本地行政、公共事務、治安及人民訴訟等,隸屬於台南府鳳山縣,一八九四年清日甲午戰爭後改隸台南蕃薯寮辦務署,嗣後合併阿猴廳設瀰濃區役場。大正九年,廢廳設州,瀰濃、中壇、龍肚三區合併為美濃庄,一九三五年晉升為役場,二戰後設鎮隸屬高雄縣。

    地名由來

    彌濃山美濃原名「瀰濃」,在日治時代大正九年(西元一九二○年),被日人依其本國地名改為美濃。至於「瀰濃」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,其中以清雍正中葉繪製的「雍正台灣輿圖」出現的「彌濃山」,是最早出現「彌濃」二字。

    美濃先民的生活軌跡在各種不同說法中,其中以美濃開庄伯公碑文中「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,將弈世而瀰濃…」,因此定名為瀰濃。另一種說法是,乾隆初年,美濃庄之所以取名「瀰濃」,乃因該地以水為源,汲用不絕,而取瀰,居民以農為生,而取濃。直到大正九年,日人才引用日本地名美濃,將瀰濃改名美濃。

    惟,經查閱有關資料,發現在清雍正中葉給製的「雍正台輿圖」,目前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,其圖上已標識有「彌濃山」。其時間較之開庄伯公碑文上早,即在清雍正中葉以前,即已列入官方記載,並據以繪在地上。

    有關地名的起的說法雖多,卻別具意義。其中,如弈世而瀰濃、以農為生等,都說明美濃先民的生活軌跡及期待。瀰濃也好、美濃也好,都給人神秘、幽美的感覺。

    :::
    ▲開啟 ▼關閉